防范网络防骗

作者: 时间:2022-09-19 点击数:

针对网络诈骗的一些警示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诈骗方式花样翻新。为了防止师生员工被骗,以下整理了一些网络骗术及案例,以提醒大家注意谨防上当受骗。

一、网上冒充熟人诈骗

冒充QQ好友借钱--骗子使用黑客程序破解用户密码,然后张冠李戴冒名顶替向事主的QQ好友借钱,如果对方没有识别很容易上当.大家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摸清对方的真实身份.需要您特别当心的是一些冒充熟人的网络视频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盗取图像的方式用“视频”与您聊天,您可千万别上当,遇上这种情况,最好先与朋友通过打电话等途径取得联系,防止被骗。

案例:某校学生小刘在宿舍上网,登陆QQ后发现在国外留学的好友也在网上,于是就主动跟好友聊起天来,聊了一会儿,“好友”把视频打开了,小刘一看就是好友的影像,但此时视频马上就关闭了,“好友”接着说,自己的哥哥在生意上有点麻烦今天急需用钱,让小刘先给他哥哥汇款三千元。小刘想也没想,就赶紧去银行办理了汇款业务,汇完款后小刘给好友打了电话,好友说什么钱呀,小刘说你不是让我给你哥哥汇款三千元吗?这时她才发现被骗了。

二、网上中奖诈骗

是指犯罪分子利用传播软件随意向互联网QQ用户、MSN用户、邮箱用户、网络游戏用户、淘宝用户等发布中奖提示信息,当事主按照指定的“电话”或“网页”进行咨询查证时,犯罪分子以中奖缴税等各种理由让事主一次次汇款,直到失去联系事主才发觉被骗。当您登陆QQ或打开邮箱时是否会收到一些来历不明的中奖提示,不管内容有多么逼真诱人,请您千万不能相信,更不要按照所谓的咨询电话或网页进行查证,否则您将一步步陷入骗局之中。

被骗案例:王先生在家上QQ时,屏幕上弹出一条中奖信息,提示王先生的QQ号码中了二等奖,奖金58000元和一部“三星”牌笔记本电脑,王先生喜出望外,想都没想就按网上留下的电话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对方要求王先生在得到奖品之前必须先汇1580邮费,王先生马上照办,对方又要求汇3880元保证金,王先生再次照办,对方再次要求汇7760元的个人所得税,王先生接着照办,对方最后要求还得再汇6000元的无线上网费,王先生汇完钱后就再也联系不上对方了,这时他才发觉自己被骗了。

三、网络游戏装备及游戏币交易诈骗

伴随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虚拟网络游戏的诈骗案件不断增多,常见的诈骗方式一是低价销售游戏装备,犯罪分子利用某款网络游戏,进行游戏币及装备的买卖,在骗取玩家信任后,让玩家通过线下银行汇款的方式,待得到钱款后即食言,不予交易;二是在游戏论坛上发表提供代练,待得到玩家提供的汇款及游戏账号后,代练一两天后连同账号一起侵吞;三是在交易账号时,虽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资料,待玩家交易结束玩了几天后,账号就被盗了过去,造成经济损失。

案例:网名为“战将”的游戏玩家告诉记者,他玩《暗黑》游戏已有一年多时间,一次他突然接到一位玩家的信息,说有高等级的盔甲和魔法道具出售,其中一套80级的盔甲正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为能够快速升级,他最终与这位玩家谈妥以1200元的价格成交,但当他将钱如数汇入对方银行账户后,玩家从此消失,此时他方才醒悟自己被骗。

四、网上购物类诈骗

是指在互联网上因买卖商品而发生的诈骗案件。购物类诈骗的商品范围主要集中在数码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等)、网游产品(Q币、游戏币、游戏账号、游戏装备等)、二手车、名牌外贸服装、手机充值卡、以及毕业证书、考题答案等非正当商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多次汇款——骗子以未收到货款或提出要汇款到一定数目方能将以前款项退还等各种理由迫使事主多次汇款。

2、拒绝安全支付——骗子以种种理由拒绝使用网站提供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比如谎称“账户最近出现故障”或“不使用支付宝,因为要收手续费,可以再给你算便宜一些”等理由,诱骗事主使用先汇款后交货的不安全交易方式。

3、以次充好——骗子用假冒、劣质、低廉的山寨产品冒充名牌商品,事主收货后连呼上当,叫苦不堪。

被骗案例:赵先生在网上订购了一台售价仅为680元的苹果牌笔记本电脑,按照销售电话与卖方取得联系后,卖方以各种名义让赵先生先后五次汇了8000元,最终也没有把货送到赵先生手中,赵先生要求退款,对方答应退款,又用各种理由让事主向同一账号汇款17800元,这以后赵先生就再也联系不上对方了 ,原来自己被骗了。

被骗案例:郑女士在网上发现一条出售诺基亚手机的信息,与对方取得联系后,在银行向指定帐户汇款1000元,后对方以未收到汇款为由,让郑女士连续两次汇款,然后,对方提出要汇款总额到5000元以后方能将以前款项退还,郑女士再次汇款,最后,对方又以担负保险金、运费等名义要求郑女士多次汇款,最终郑女士与对方失去了联系,这才发现被骗。

如何有效预防在网上竞拍及购物时被骗?警方和一些有长期网络购物经验的消费者提醒“网购”爱好者,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识别网络购物中隐蔽的陷阱,要注意安全防范6大守则。消费者要对所购买的物品有所了解,包括目前市场的价格。“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如果卖家所出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而且交货期限又很短,就应提高警惕,不要贪小便宜、被超低价格迷惑。核实网络卖家留下的信息。如果卖家的联系方式只有QQ号码、电子邮箱、手机号码,而没有固定地址和对应的固定电话时,不要轻易交易。 已经有4年网络购物历史的黄萍告诉记者,一些卖家在购物网站留的联系方式一般只有一个手机号码,这种情况可以借助网络查询这个手机号码的归属地,并比较一下信息中留的地址与查询得到的手机归属地是否一致,这样可以初步判断这条信息的真伪,“还有一些骗子虽然留有固定电话号码,但可能是通过手机转接功能,将固定电话的来电自动接到手机上, 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或‘114’服务等渠道,进一步核实有关信息。” 尽量去大型、知名、有信用制度和安全保障的购物网站购买所需的物品,先货后款,收到货物后当面验货。记者了解到,目前正规大型的购物网站的支付形式是采取买家将钱先存入第三方账户,买家收到货后向第三方确认,第三方再将货款转给卖家。 “现在网上交易可以通过‘支付宝’,这种方式虽然要支付一些手续费,但比较安全。收到货物后应当着邮局工作人员或是快递公司的人立即验货,如果发现货物有问题要迅速与卖方联系。”黄萍说。谨慎对待卖方交付定金的要求。南宁警方介绍,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一些诈骗分子要求消费者先交部分定金,货到后再付全款,当消费者汇出第一笔款后,行骗人会以种种借口(比如,货已运到消费者所在城市,要支付风险金、押金、税款等费用),要求消费者再汇余款,否则不交货也不退款,一些受害人迫于第一笔款已汇出,只好抱着侥幸心理继续汇款,而行骗人也会变换借口一骗再骗。尽量不要使用公用的电脑进行购物、支付等操作,更不要轻易地将自己的网络账号、信用卡账号和密码泄露给陌生人。

五、“网络钓鱼”诈骗

“网络钓鱼”利用欺骗性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互联网站进行诈骗活动,为事主发送虚假链接或网页,事主在虚假网页上输入自己的银行帐号及密码后,交易往往显示不成功,让事主多次往里汇钱,骗子甚至还会通过假网页,捕获您输入的帐号及密码信息,将您的钱款秘密划走。作案手法有以下两种:

1、发送电子邮件,以虚假信息引诱用户中圈套。不法分子大量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邮件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

2、不法分子通过设立假冒银行网站,当用户输入错误网址后,就会被引入这个假冒网站。一旦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这些信息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账户里的存款可能被冒领。此外,犯罪分子通过发送含木马病毒邮件等方式,把病毒程序置入计算机内,一旦客户用这种“中毒”的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其账号和密码也可能被不法分子所窃取,造成资金损失。

案例:北大某文科院系的大二学生小A最近是“背”了点。在一次网络购物中,他被整整骗去了5000元。回忆受骗过程,小A满是痛苦:在点开了某网站卖家给的链接后,他进入了一个类似“工行网上银行”的网站,当按要求输入自己的卡号和密码时,页面却弹出“对不起,您的操作已超时,请返回重新支付!”的提示。于是他重复刷新,反复输入口令和密码,而实际上,他每输入一次,卖家就会从卡上划走1000元,最后,整整5000元便不知不觉地流走了。

同学们如收到有如下特点的邮件就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打开和听信:一是伪造发件人信息;二是问候语或开场白往往模仿被假冒单位的口吻和语气,如“亲爱的用户”;三是邮件内容多为传递紧迫的信息,如以账号状态将影响到正常使用或宣称正在通过网站更新账号资料信息等;四是索取个人信息,要求用户提供密码、账号等信息。还有一类邮件是以超低价或海关查没品等为诱饵诱骗消费者。

针对假冒网上银行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登录网上银行时,应留意核对所登录的网址与银行法定网址是否相符,谨防被假冒银行网站欺骗;二是妥善保管账号和密码,不要选诸如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作为密码,建议用字母、数字混合密码,尽量避免在不同系统使用同一密码;三是做好交易记录,对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等平台办理的转账和支付等业务做好记录,定期查看“历史交易明细”和打印业务对账单,如发现异常交易或差错,应立即拨打有关客服热线进行确认;四是管好网银数字证书,避免在公用的计算机上使用网上交易系统;五是万一账号资料被盗,应立即修改相关交易密码或进行银行卡挂失。此外,上网电脑要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不要轻易下载或打开来源不明的文件,防止个人账户信息被黑客窃取。;六是通过正确的程序登录支付网关,通过正式公布的网站进入,不要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网址或其他不明网站的链接进入。

六、新型诈骗方式:“响一声电话”

响一声电话即采用特殊群拨设备进行自动拨号,对指定号码或号段进行拨打,在受害者固话或手机上显示出来电号码后立即挂断,此时通常固话或手机只产生一声振铃。受害者对此类号码回拨后或者被扣费,或者听到各类广告。 家住兰州市的陈梅女士今年就遭遇到“响一声电话”的陷阱。

7月20日,陈梅女士手机上显示了“15*55******”的一个号码,响了一声就挂断了,平时由于做生意客户来往频繁,陈梅女士当时没有多想就回拨过去,不成想电话一接通传来:“欢迎您拨打**声讯服务中心,我们将为您提供如下……”,陈梅女士没有听完立即就挂了电话,后来查询话费清单,这不到一分钟的通话“吸”了她20.3元的话费。虚拟网络给了“灰色空间” 进入今年以来新型网络虚拟电话诈骗屡见不鲜,虽然警方一再提示,犯罪手段却一再变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世界的虚拟程度高,催生网络虚拟电话诈骗的“灰色空间”随处可见。只要上网输入“虚拟主叫”关键字,就会出现上千条业务信息,随便点开一条就会有详细的软件介绍: “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用户可以随意选择对方显示号码或隐常你的号码;不管你的手机号码是哪个地区的都可以绑定使用;拨打方式方便,回铃后输入被叫号码按"#"键即通。”记者与一家出售“虚拟主叫”电话卡的公司取得联系后了解到,一张可以显示三种号码的虚拟拨号卡价格仅100元,而购买超过10张就打八折。在搜索引擎键入“手机用户清单”,依然是连篇累牍的商业信息扑面而来:“供应广东联通手机清单/手机用户资料”;“广东手机通话清单与手机短信清单以及电话通话清单打印”“供应移动手机通话清单、联通通话记录、短信清单500元起。广州市固话/小灵通户主资料供应!” 庞杂的虚拟世界提供了新型网络电话诈骗的“灰色空间”,这个“灰色空间”更加映衬出手机用户防范诈骗的单薄与无力。

七、网络诈骗新花样 冒充“同学”出车祸骗钱财

近来,一种利用网络上“同学录”的有关信息实施诈骗的手段“面世”,让人防不胜防。 冒充“广西同学”骗取钱财8月10日一大早,张生第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是在广西工作的一位大学同学,自驾车在甘肃河西旅游,中午路过兰州,让他通知在兰州的其他同学,一起聚一聚,并给她预定1间客房。张生第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位“广西同学”自大学毕业后,已经10年没有联系了,现在能够见上一面,当然是一件好事。于是,他便四处打电话联系同学,还预订了房间,准备迎接这位“广西同学”。没过多久,这位“广西同学”又给张生第打来了一个电话,说刚刚在来兰州的路上出车祸了,不慎把一位过路行人撞了,还挺严重的,目前已经把伤者送到了医院救治。 张生第说,当时“广西同学”很着急,在电话里哭了起来。“广西同学”告诉他,刚学完驾驶(车辆),驾照还没有发下来,车又是新买的,手续还没有办齐就上路了,处理事故的交警要以无照驾驶重重处罚她;另外被撞伤的人是脑出血,伤势很严重,医院要她交2万元的住院押金。“广西同学”说,她出来旅游,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想向张生第借1.2万元,并把她的银行卡号告诉了张生第。张生第说,这位“广西同学”还挺通情达理的,在电话里交代,如果他没有那么多钱,请转告其他同学某某、某某等,务必给她的卡上打些钱,等她处理完事故后,赶到兰州,再把钱还上…… 张生第说,他当时没有来得及多想,就按照“广西同学”提供的银行卡号把1.3万元打到了这位“广西同学”的卡上。 等到下午张生第再打“广西同学”手机,询问事故处理情况,这位“广西同学”的手机已经关了,后来又打了几次,一直关机。这时候张生第开始怀疑,打电话询问在广西的其他同学这位“广西同学”的情况。同学告诉他,他上当受骗了,因为真正的“广西同学”根本没有出去旅游,就在广西。等张生第联系上真正的“广西同学”时,才发现上当受骗了。窃取网上同学录信息 张生第随后向当地公安局报了案。民警通过查询,发现“广西同学”给张生第的银行卡号和手机号码都是用假身份证办理的。 兰州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一位资深民警告诉笔者,诈骗分子采取这种手段骗取钱物,是一种典型的“杀熟”现象。他分析说,在这个骗局里,首先,诈骗分子从网上“同学录”里查到相关信息,通过聊天记录找出“同学”之间联系较少的“同学”,然后冒充其中一位“同学”给另一位“同学”打电话,邀请其他“同学”“聚会”。从打电话开始,受骗者已经陷入了诈骗分子精心布下的骗局之中。这位民警说,其实诈骗分子在行骗前已经做好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会说出一些其他“同学”的名字,甚至“同学”之间的一些往事。上过网的人都知道,这些东西在网上“同学录”的聊天记录里比比皆是,只不过会被诈骗分子浏览后加以整理,他会在第一次打电话时“不经意”地透露出来,让接电话的“同学”确信他就是某某同学,然后,再一步一步实施诈骗。这位民警说,诈骗分子利用网络上同学录的有关 信息进行诈骗,是一种花样翻新的诈骗手段。他提醒,人们在上网聊天时尽量不要过多地透露诸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以防被有不良企图的人利用。

律师:侵犯公民隐私权 针对这次张生第的遭遇,甘肃方域西涛律师事务所律师雷朋国分析说,有两方面的法律事实值得注意:一是犯罪嫌疑人实施了诈骗,以诈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二是公民的隐私权遭到侵犯。

雷朋国说,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工具、犯罪场所和犯罪对象。当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某种渠道得到一些信息后,就会通过网络,进行网上对比,从而获得伪造网民身份所需要的一切隐私信息,实际上,网络完全可以克隆出另一个真实的网民,并打着“这个人”的旗号去进行各种诈骗犯罪活动。他说,网上个人信息遭泄密,是一种严重的个人隐私权遭到侵犯的行为。网络隐私权作为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雷朋国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法律对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较之以前更加困难。 雷朋国说,针对网络犯罪越来越猖獗的现实,我们国家应该借鉴国际社会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关法律,完善我国网站传播的行业自律,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八、银行卡、电话、 短信骗术

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银行卡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ATM资金诈骗、短信和电话转账等风险案件日益增加,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造成威胁,成为制约银行卡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日,人民银行、银监会与公安部、工商总局等4部门联合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政策措施。

骗术揭底

信用卡:未离身却遭克隆险刷爆

市民罗先生正在办公室上班,与信用卡绑定的手机突然收到3条短信:“您尾号为2046的信用卡于3月25日10时57分取现2000元”,“11时32分消费11000元”,“11时33分消费500元”……罗先生感到惊讶,下意识摸出钱包仔细查看,自己那张某银行信用卡明明还在,为何会有消费?追查之下,感觉不可思议的罗先生明白了:自己的信用卡被克隆了,而且快被刷爆了。

当日,收到消费和取现短信之后,罗先生连忙拨打该行信用卡中心的客服热线确认短信的真实性,客服人员告知罗先生,他的信用卡在当天确实进行过这3笔交易,并告诉他,取现地点在某银行花都区新华支行的一台柜员机,刷卡消费地点就在附近不远处的一家百货公司,罗先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明明身在××区,信用卡也好端端地在钱包里,怎么会在另一个区消费和取现?”意识到自己的银行卡资料可能被泄露,罗先生立即将包括此张信用卡在内的几张银行卡一并挂失,并拨打110报警。

警方提醒:

1. 要多了解一些基本的银行知识。

首先,银行一般有公开的、向客户发短信的客服电话,而不是普通的手机号码。请勿相信通过普通手机号码发送的关于银行信用卡消费的短信内容,为避免财产损失,请通过银行专用客服电话或到银行柜台咨询。

2.刷卡消费都需要你当面签字确认,即便发生转账,也是你与商场之间的交易,不会由银行直接划账。如果信用卡真有问题,银行也不会要求你在ATM机上办理,而是要求去银行当面办理。目前确有部分发卡银行为持卡人提供了银行卡取现以及消费的短信提醒服务,但正规的短信内容一般包括发生交易的银行卡卡号(或卡号的最后若干位数),而发送虚假短信的不法分子并不知道持卡人的真正卡号,因此虚假短信中不会包含发生交易的银行卡卡号信息。

3.要认真阅读发卡银行提供的有关银行卡使用说明和安全防范要求,掌握基本的用卡常识,收到类似短信时要冷静,不要焦虑。如果对自己的银行卡消费确有疑问,就亲自到银行柜台咨询,或者致电各发卡行的统一客服热线、中国银联客户服务热线95516等。在未经中国银联和发卡行客服中心核实前,不要拨打短信中的陌生电话,也不要对外泄露银行卡信息,更不要轻易将资金转入陌生账户。

4 .一旦上当受骗,要及时向警方报案,积极协助警方将不法分子绳之于法,以挽回自己和更多人的损失。

短信诈骗:

骗术一:声称催缴购物款

短信诈骗花样可谓层出不穷。近几日,一条所谓银行通知催缴某超市购物款的短信又充斥手机中,让许多用户一时疑惑:是短信发错了还是自己真被商家弄错了。这些名目繁多的骗人短信让手机用户们又恼又气:难道利用通讯工具诈骗,真的没法管了吗?

“银行通知:您于2009年3月25日在xx商场购物9872元,请三天内到建设银行各网点缴纳超千元,可申请分期款。详情咨询××××—5548554……”这是近日手机用户王先生收到的一条不知是哪个银行发布的通知。王先生在莫名其妙的同时,又担心真被超市弄错成为他们的欠费消费者,而短信中“此笔资金将从您所有账户中结算”一句,更让王先生感到忧心忡忡,真不知对方怎样从自己的账户中结算。王先生告诉记者,收到短信后他拨打了无数次短信中所留的咨询电话,不是关机就是无法接通。虽然王先生确认这又是一条骗人短信,但他还是不放心地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所有的银行账户卡,重新设置了密码。

不仅是王先生,实际上最近许多用户都收到了这条短信。记者也曾多次拨打短信中所留的咨询电话,一直为关机。同时,记者从超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超市并没有委托银行发布这样的信息,超市也没有像王先生(手机号)这样的欠费消费者。

骗术二:我叫××,银行账号是×××,请速汇钱。

“我叫刘成,我的银行账号是×××,请速汇钱”。靠着向随机的手机号码播发这条简单的短信,犯罪嫌疑人詹某竟能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敛财近80万元。用手机短信诈骗的方式敛得巨财,先用一个假身份证在银行开户办一张银行卡,同时给账户绑定短信通服务,只要账户一有变动银行就会立即发短信通知,接着就是最原始的手法,买五六张神州行的电话卡朝陌生的号码发短信,内容异常简单——“我叫刘成,我的银行账号是×××,请速往里汇钱”,表面上看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能成功的方式,谁会傻得朝一个不认识的账号里汇钱?但世界上还真是有这样的糊涂虫,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共收到近80万元的汇款。

警方提醒:除此之外,短信诈骗的手段还有很多,而且骗人的伎俩不断翻新。如,“我今天要走了,想了好久还是决定不给你打电话,你拨1259×××××按2键我给你点了首歌,听完后有留言。不用回电话,手机是借的,祝好运。” 实际上是想骗取你回电话后高额的电话费;再如,有假扮公安局要求转帐的;更有甚者假冒领导在外出差,让下属汇款的;还有人利用激将式短信激你回电骗钱:“哈哈,我就是这样的人,怎么样,有种就来电话”等等。警方提醒,如果收到上述提到的短信,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如果假冒“熟人”让你汇款,而且电话号码并不是“熟人”自己的号码,一定不要相信,也不要回电话。如果将信将疑,要找到电话里存的熟人的电话找当事人询问清楚,再决定如何行事

电话诈骗:

骗术一:声东击西型诈骗

据某媒体报道,深圳华为一员工在外地出差的时候,收到深圳的一部手机发送的短信息:“请注意:我们将连续六小时内不断地拨打你的电话,请作好心理准备。你可以选择关机,谢谢!”在收到这条短信息后,便有一部深圳的小灵通打来电话,康某一接听,对方就说:“我们将在六小时内连续不停拨打你的电话,你可以选择关机。”康某问对方为什么这样做,对方回答说是测试;问对方是什么单位,对方不回答,然后挂机。此后,康某大约每分钟都接到一次由这部小灵通打来的电话,康某每次接听,对方就叫他关机。对方不断地拨打,康某终于不堪忍受,只好关机。就在关机之后不大一会儿,康某在成都的家属打他的另外一部手机,说有人打电话到家里。来电人声称是华为公司人员,有关于康某的急事找他的父母。康某不解,于是向安全管理部总控中心员工求助热线求助。

这是一起典型的诈骗未遂案件,其诈骗方法:犯罪嫌疑人狂打当事人的电话,当当事人不堪忍受而关机或拔线(固定电话)后,犯罪嫌疑人将打电话给当事人的亲友,称当事人突发事故正在抢救,请对方立即汇多少钱到某某账号,并声称,如果在多长时间内收不到钱将停止抢救。这时,接到电话的亲友会在第一时间内打当事人的电话,而当事人的电话恰恰因前述原因而关机或无法接听,这恰恰佐证了当事人出了事故的“事实”,“救人”心切的亲友往往因此而上当。

骗术二:“电话欠费”诈骗

50多岁的邵先生在家中接到“电信部门”打来的电话,对方称邵家座机“电话欠费”,并将电话转至“公安部门”。“公安部门”又称,邵家座机被不法分子利用,家中账户已经涉案,此案法院已立案。若不将存款转移至警方提供的“安全账号”,其名下的银行账户资金将被冻结。邵先生立即前往银行,将所有存折的存款共计407500元全部取出并转存至“安全账号”。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并不清楚作案细节和过程,他们受犯罪团伙操控,先来到广东负责用假身份证或购买来的真实身份信息制作身份证后开立账户,等有钱汇入后再取款并转存至其他账号。

起初只有一个流程就是“电信部门”的提示,发展至今日,环节逐渐增多,电信、公安、检察院、法院和金融部门均有人冒充。但根据警方的调查和嫌疑人的供述,大部分“电话欠费”诈骗案件由犯罪团伙远程操控。

警方提醒:对于出现的莫名其妙的手机短信、手机电话、座机电话,市民在接听或收到时千万留心其中的陷阱。对于手机短信中奖等事宜,不应该相信,即便询问,也要拨打当地的 114电话,查询当地的公证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真实的电话号码,不要用短信中留下的电话询问,这样便能分清短信的真假。另外对于有关信用卡等事宜,一定要到当地银行正式查询,以免上当受骗。另外市民一定要注意,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会发生的,贪心会上大当。

网上银行诈骗

自打开通网上银行,王洪吉觉得省事多了。以前一给客户打款,就得跑银行排队,还要填一大堆单子,麻烦得很,费时又费力。现在,只要打开电脑,点几下鼠标,敲几下键盘就把事儿办完了。可省事的事情也不是没有麻烦,要不是自己多了个心眼,10万块钱差点就让骗子骗走了。

这天,王洪吉的电子信箱里收到一封银行的电子邮件,邮件中说电子银行的系统要升级,请客户填写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备案,防止出现系统升级后客户资料丢失或者被篡改。既然人家银行要求填写,那就填写吧。可填写了一半,王洪吉觉得不对劲:系统升级会造成客户资料丢失或者被篡改,这银行怎么能干这么没谱的事儿呢?以前听说过骗子假冒银行网站的事儿,这会不会也是个骗局呢?不行,得查一下。王洪吉把电话打到银行,结果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没有此事,如果你把账号和密码告诉了对方,马上更改你的密码。如果发现钱少了,要及时报案。”

银行提醒:银行与骗子的最大区别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取款、查询等任何时候都不会询问,也不知道客户的账号密码,而骗子则千方百计骗取密码。目前,不少银行已有了各种网上银行密码保护的新“硬件”,网银用户可尝试采纳。如工商银行有了“证书版”网上银行,客户在办理网上银行时,需要在电脑上插入一种类似于U盘的证书工具“U盾”,这样即使客户的账号和密码被盗,没有“U盾”,犯罪分子仍旧无法盗取资金。建设银行的网上银行采取动态口令刮刮卡,每次使用网上银行时,用户密码都需有所改动。

警方提醒:一要核对网址、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二要安装正版杀毒软件,避免在公用计算机上使用网上银行。三要维护好自己的电脑,不要轻易下载一些来历不明的软件,要安装正版的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版本和病毒识别码。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比如网吧、公共图书馆等地方使用网上银行。使用完网上银行后,切记点击“退出登录”退出网上银行页面,并及时清理上网历史记录。四要使用并管好数字证书。五要定期查交易明细。六要及时确认异常状况,万一资料被盗,应立即进行银行卡挂失和修改相关交易密码;另外,银行方面特别提醒:1.银行不会通过任何形式向您索要密码等私人信息。2.不要轻易将自己的私人信息及银行账户信息告知他人。3.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请及时与银行联系。4.若发现资金已减少,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版权所有: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武装部 电话:0722-3809855 Email:szbwc110@163.com
湖北省随州市迎宾大道38号 邮编:441300 电话:0722-3809855